年終獎金怎樣變白“稅”?
2022-03-31 17:27
環(huán)境詳細介紹
小趙是“海龜“,今年初剛從海外歸國發(fā)展趨勢,開1家軟件公司,小趙現(xiàn)階段每月薪水是2萬余元,五險一金51000元,2016年企業(yè)對小趙的表現(xiàn)給與獎賞,年尾一次性派發(fā)年終獎金30萬余元,小趙應當如何在民法要求下所繳個人所得稅至少呢?
最先來簡易掌握現(xiàn)階段年終獎金個人所得稅是如何計算的,隨后再區(qū)別不一樣的狀況舉例說明各自表明。
一、年終獎個稅現(xiàn)況
公司財會人員在預估員工全年度一次性獎金的個人所得稅時,應差別下列幾類狀況:
一、當月工資薪金所得高過稅收法律規(guī)范的花費扣減數(shù)
二、當月薪水小于稅收法律規(guī)范的花費扣除額
三、一次性獎金不包含個人所得稅的凈收益
二、實際問題深入分析
(一)當月工資薪金所得高過稅收法律規(guī)范的花費扣減數(shù)
假如員工當月勞務報酬所得高過(或相當于)稅收法律規(guī)范的花費扣除額(3500元)的,當月獲得的全年度一次性獎金的個人所得稅適用公式計算為:
應納稅所得額=員工當月獲得全年度一次性獎金×稅率-速算扣除數(shù)
在其中,征收率按全年度一次性獎金除于12個月所相應的應納稅額所適用的征收率來明確。
得到商數(shù)2000元之后,大家根據(jù)對比本人所得稅稅率表,2000元是歸屬于稅率表之中第二級數(shù),即1500元至4500元的一部分,稅率是10%,速算扣除數(shù)是105,進而算出年終獎金的個人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為2295元。
(二)當月薪水小于稅收法律規(guī)范的花費扣除額
假如員工當月勞務報酬所得小于稅收法律規(guī)范的花費扣除額(3500元)的,適用公式計算為:
應納稅所得額=(員工當月獲得全年度一次性獎金-員工當月勞務報酬所得與花費扣除額的差值)×稅率-速算扣除數(shù)
在其中,按估算明確應納稅額后,明確全年度一次性獎金的稅率和速算扣除數(shù)。
年終獎金減掉員工當月勞務報酬所得與花費扣除額的差值后相當于1967元,對比本人所得稅稅率表,也是歸屬于第二級數(shù),稅率是10%,速算扣除數(shù)是105,隨后將年終獎金減掉員工當月勞務報酬所得與花費扣除額的差值測算出應納稅所得額。
特別提示
用以上記稅方法,在一個繳稅年內(nèi),對每一個經(jīng)營者,該記稅方法只可以選用一次。員工獲得除全年度一次性獎金之外的其他各種各樣項目獎勵金,如大半年獎、一季度獎、加班加點獎、優(yōu)秀獎、考勤管理獎等,一律與當月薪水、薪酬收益合拼,按稅收法律要求交納個人所得稅,即保持目前的繳稅方法。
(三)一次性獎金不包含個人所得稅的凈收益
假如年終獎是不包含個人所得稅的,例如有很多外資公司,年終獎金在其中的個人所得稅是由企業(yè)自身負責的。需區(qū)別二種狀況:
(1)當本人當月勞務報酬所得高過(或相當于)要求花費扣除額(3500元)時:依照未含稅的全年度一次性獎金收益除于12的商數(shù),搜索相對應稅率和速算扣除數(shù)A。
價稅合計的全年度一次性獎金收益=(未含稅的全年度一次性獎金收益-速算扣除數(shù))÷(1-稅率)
按價稅合計的全年度一次性獎金收益除于12的商數(shù),再次搜索稅率和速算扣除數(shù)B。
應納稅所得額=價稅合計的全年度一次性獎金收益×稅率-速算扣除數(shù)B
用年終獎金除于12個月得到的2000元,從本人所得稅稅率表尋找對應的所得稅率和速算扣除數(shù),征收率是10%,速算扣除數(shù)是105,轉(zhuǎn)換成價稅合計獎勵金26550元,一樣的除于12個月,商數(shù)為2212.5元,稅率或是10%,速算扣除數(shù)是105,則計算年終獎金的應納稅所得額為2250元。
(2)當本人獲得未含稅全年度一次性獎金收益的當月勞務報酬所得小于要求花費扣除額時:應先將未含稅全年度一次性獎金減掉當月勞務報酬所得小于稅收法律要求花費扣除額的差值一部分后,再依照以上方法解決。
融合第(二)種狀況,減掉當月勞務報酬所得與花費扣除額,再轉(zhuǎn)換成價稅合計獎勵金26106元,一樣的除于12個月,商數(shù)為2175.5元,看回本人所得稅稅率表,稅率仍然是10%,速算扣除數(shù)是105,算出應納稅所得額為2505.6元。
三、回到起點
學習培訓到這大伙兒需要了解小趙很顯然是歸屬于以上三種狀況中的第一種:年終獎是價稅合計的,工資薪金所得也高過花費扣除額,因此,小趙應交納的個人所得稅實際計算方式如下所示:
由于存有征收率差,根據(jù)比照可以發(fā)覺小趙合情合理地避稅了47500元。因此,大家每個人要摸透自身年終獎計算個人所得稅的恰當方式,才可以少交稅,多拿錢。
免責聲明:
本網(wǎng)站內(nèi)容部分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自動抓取。相關文本內(nèi)容僅代表本文作者或發(fā)布人自身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或立場。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處理。
聯(lián)系郵箱:zhouyameng@vispractice.com